提问,谁不会?小时候总问问题,哪个孩子没有“十万个为什么?”的确,孩子愿意问问题,长大了就不愿意问了。爱因斯坦说:“问题的形成往往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。”彼得·德鲁克说:“最重要、最艰难的工作从来不是找对的答案,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。因为世界上最无用,甚至最危险的情况,就是虽然答对了,但是一开始问错了。”有人说,创新者总是质疑常识,创新者将世界看作一个问号,总是在不断思考。
研究型大学一定会坚持问题导向的教学与科研,问题导向的学习与研究一定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和技能。从管理问题中挖掘科学问题是管理研究的基本要求。
你可以做个小测试:询问你的伙伴,“你最近在研究一个什么问题?”我相信多数情况下,你的伙伴都会回答一个陈述句,如“我在研究饮食与肥胖的关系问题。”而很少会告诉你一个问句,如“我在研究饮食与肥胖有关系吗?”你可能觉得这没有什么差别。其实差别很大!陈述句隐含的假设和认识是饮食与肥胖有关系,这等同于认定二者之间有关系,研究工作是验证关系;问句则并不预设饮食与肥胖之间有关系,探究的意味更浓。
如果你认为自己善于发问,那你能够经常问一句话的问题而不拖泥带水吗?你能问出正确的问题吗?下面我们引用《创新者的基因》一书中有关提问的一段话,主题有关人们为什么不提问。
你为什么不提问题?
你为什么不提问题?主要有两大障碍:(1)你不想让自己显得很傻;(2)你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合作或者唱反调。从小学时代开始,我们就在面对第一个阻碍。我们不想在朋友和老师眼中显得很傻,一位保持安静就不会犯错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学会了不问破坏性的问题。不幸的是,这一模式一直阴魂不散,我们成年之后还是无法摆脱。
第二个阻碍是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合作,甚至不敬。易趣的创始人奥米迪亚承认,有时候当他质疑别人的想法或观点时,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人。
怎样才能克服这两个阻碍呢?一个创新者给出如下的建议:“我提问之前,总是会先说,‘我接下来要问一些傻乎乎的问题,搞清楚事情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。’”他说,这可以帮助他投石问路,看看是否可以问一些基本的(看似很傻)问题,或者是否可以质疑现状(同时又不会显得很不合作)。但是任何人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,那就是我们是否有勇气,是否勇敢到能说出:“等一下,我不懂,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像现在这样做?”
我们的问题看似是,“你愿意让自己显得很傻吗?”而实际上,这背后有一个更有力的问题,那就是,“你是否有足够的自尊自信,让你能够谦虚地提问?”伟大的发问者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。同时能够谦虚地向他人学习,甚至向学识不如自己的人学习。
一旦你学会了提问题,能够提出切题的、合适的、有价值的问题,你就已经学会了学习,此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学习任何你需要知道的知识。
节引自:[美]杰夫·戴尔、赫尔·葛瑞格森、克莱顿·克里斯坦森著,曾佳宁译:《创新者的基因》,59-60页,中信出版社2013年2月。
上述在这几段文字作为引子,简要地说明问题导向的重要性,具体是一起读《管理科学学报》2019年第5期上发表的两篇有关问题导向的文章,也是一组文章,第一篇是南京大学盛昭瀚教授的文章“问题导向: 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”,第二篇是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的文章“管理理论研究中‘问题导向’之问题”。
我个人受益于问题导向,不能提出科学问题(我个人认为科学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,也没有止境,需要不断追问),至少要能关注反差大的问题,如多数成功创业者都经历过挫折甚至失败,对创业来说,失败是大概率事件,那么多有创业失败经历的人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连续创业并获取成功?失败经历如何转化为创业能力?反差大的问题相对容易激发起兴趣。我鼓励博士生也包括我自己,关注那些熟视无睹的问题,关注有气势的问题,……。
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习惯,看到这组有关问题导向的文章,就被吸引,并急于和大家分享。文章有些长,没有时间,可以收藏下来,有时间慢慢读。